连日来,一拨拨从长江入海口远道而来的“贵客”——野生中华绒螯蟹幼蟹,持续受到南京市民关注。为此,我市多部门和市民联动发力,通过设置围挡、搭建“蟹梯”、志愿服务、现场宣传等多种形式,接力送“蟹宝宝”回家。
幼蟹洄游潮目前进展如何,预计将持续到何时?这些蟹苗跟蟹农们繁育的蟹苗有何区别,能否直接用于人工养殖?大量出现的中华绒螯蟹幼蟹,又将对螃蟹养殖产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3月26日晚,伴随着夜幕降临,长江南京段三汊河水闸旁又开始热闹起来。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很多小朋友手拿镊子,将岸上、墙壁、缝隙里“迷路”的幼蟹轻轻捡拾到网筐内,再来到上游的秦淮河边放生。
这段时间,三汊河水闸成了一个新的“网红打卡点”。一开始,有市民带着孩子前来捉蟹取乐,后来在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引导下,许多市民和孩子自发成为志愿者,捡拾幼蟹放回河流。
“作为家长,我们大家都希望通过送‘蟹宝宝’回家这样的活动,从小培养小孩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养成尊重生命、保护资源、生态的习惯。”市民张晓艺和记者说,现在每天晚上只要天气不错,她就会带着5岁的女儿到三汊河水闸边走一走。
对于市民关注的“幼蟹洄游将持续到何时”这一问题,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盟回应说:“这一波幼蟹洄游预计5月份结束。其间,‘帮它回家,蟹蟹你——生态守护志愿行动’将持续开展,目前已有近百名志愿者通过三班倒的形式参与志愿活动。”
记者了解到,目前一期两条“蟹梯”对坝下幼蟹起到良好的指示作用,上万只幼蟹已经通过“蟹梯”爬进秦淮河。“蟹道虽然有效果,不过还有优化空间。下一步,我们准备一方面改良蟹道,提高通过率;另一方面增加监控设施,监测通过螃蟹的数量。”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工作人员表示。
除了幼蟹洄游的时间,很多观众和网友还好奇,这些迁徙的中华绒螯蟹,就是大家熟知的“大闸蟹”吗?它跟我们常吃的螃蟹有啥区别?
专家指出,中华绒螯蟹就是俗称的“大闸蟹”。只是野生品种和人工饲养的不同,它们的一生需要来往于江海之间。每年秋季,成熟的中华绒螯蟹都要从河湖去往大海,在咸水中交配和繁殖;到了春季,孵化发育后的蟹苗,再从海水洄游到河湖中成长。
“中华绒螯蟹从卵里孵化出来以后,经过五期的蚤状幼体,每蜕一次壳长大一次。之前的蚤状幼体都在咸淡水或者咸水里生活,在大眼幼体期以后就可以从长江口逆流而上了,再蜕壳发育成一期幼蟹,这之后就是我们常见的幼蟹模样。”江苏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孙红英说。
至于这些幼蟹能不能捕捞,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早在2019年,我国就停止发放长江刀鲚、凤鲚和中华绒螯蟹专项捕捞许可证,禁止对这三种天然资源的生产性捕捞。各中华绒螯蟹的分布区也启动了系列保护的方法,例如南京将高淳固城湖设立为固城湖中华绒螯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使野生中华绒螯蟹从餐桌上的食物,转变为我市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目标物种。
此外,野生中华绒螯蟹的“杂食性”,也让它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孙红英介绍:“中华绒螯蟹的食性较为广泛,能吃动物腐尸、水生植物茎叶,甚至是石块上面或者底部的附着物,所以能净化水质、清洁河道,维护河道ECO的健康。”
野生中华绒螯蟹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作为我国水产养殖中最具活力和发展前途的支柱产业之一,河蟹产业的种源大多数都是未经遗传改良的野生群体。然而,由于这些野生群体的种质混杂,养殖性能衰退明显,近年来,全国各地对河蟹良种的需求愈发强烈。
为繁育出更多性状稳定的优良品种,育种团队从野生中华绒螯蟹入手,优选优质种蟹来育苗。以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华海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等联合研发的“金农1号”为例,研发人员当时从长江水系选择了一些野生中华绒螯蟹,从一些重要养殖区筛选了人工养殖亲本,在全程只投喂配合饲料的养殖条件下,持续多代选留长得快、长得大的“好苗子”,通过群体继代选育技术,在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方面取得显著的遗传进展,经历10余年,培育出了能够很好适应人工配合饲料的河蟹新品种“金农1号”。
“与投喂幼杂鱼对比,‘金农1号’新品种全程投喂配合饲料,对成蟹规格、肥满度和繁殖力没影响,更突出的是,成蟹风味品质具有味鲜无腥、脂香味浓、口味回甘、膏黄丰满、不易退膏的优点。”江苏华海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赵怀良说。
在南京湖水源虾蟹苗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芮建军看来,野生中华绒螯蟹生长在很复杂的野外环境,其体内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抗逆基因,“但是如果从幼苗开始提取它的这种抗逆基因的话,概率不大,等它在野外长大后,就可以为我们人工育种提供优质亲本材料,从而培育出更多体质健壮、产量高、免疫力好、环境耐受性强的更适合人工养殖的大规格扣蟹苗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