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0万只!大通湖大闸蟹第一批大眼幼体蟹苗入塘
益阳日报全媒体讯(记者 李娜 通讯员 周帅文 昌诗琴)5月9日,大通湖区大闸蟹工业园内,我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通湖1号”本地第一批大眼幼体蟹苗入塘,为大通湖大闸蟹全工业链开展供给新的动力。
大闸蟹成长周期约2年,其成长具有江海洄游的天然习性,公蟹母蟹须在海水中交配受精,从胚胎发育、孵化,长成大眼幼体,需求近4个月的时刻。大眼幼体通过近一周的逐渐淡化,就能彻底习惯淡水日子。再经6个月左右的培养,长成扣蟹后才干进一步养大为成蟹。以往大通湖大闸蟹蟹苗需长成1年左右,再从长三角区域购入,继续饲养直至成为成蟹。此次“蟹宝宝”仅4个月大就回区饲养。
上一年11月,大通湖区第一批200只亲本蟹送往江苏射阳育种基地进行托付繁育,成功培养出“大通湖1号”大眼幼体蟹苗。
5月5日,在江苏射阳蟹苗培养基地内,4个月大的“大通湖1号”蟹苗被工作人员从海水中捞出,放进淡水池淡化。“蟹宝宝”只要米粒巨细,通体通明,一对黑眼珠分外显眼,有8条线状小腿,小尾巴时隐时现。8日黄昏,36箱共2160万只“蟹宝宝”搭乘冷藏车起程“返乡”,奔走1200多公里,9日回到大通湖。据介绍,下一年“蟹宝宝”长成扣蟹后,将重新安排“住处”成长,到秋季,我们就能初次品尝到血缘纯粹的“大通湖1号”大闸蟹。
育种团队负责人、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成辉介绍,此次“大通湖1号”大眼幼体蟹苗的培养成功,处理了多年来湖南区域大闸蟹苗种本地化培养的瓶颈,降低了饲养本钱,提高了蟹苗存活率,逐渐提升了大闸蟹的产值和质量,有助于添加蟹农收入,推进大闸蟹工业继续健康开展。